怨恨的近义词是什么词语,怨恨的近义词是什么词语有哪些

本文4100字,读不完可以先收藏

前段时间,常去的一家言又己书店清场了,空空如也的书架像是封城后的城市道路,透着股无可奈何的怨恨。再早些时候,万象天地的诚品书店悄悄走了,很多西西弗也默默改成奶茶店,几家深圳书城早就名不副实,实体书店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连个告别镜头都没给他们。几年前,还偶尔有业内人士感慨图书出版业的寒冬,疫情至今,大概已经凉透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不行!得做点什么,不能留给孩子一个没有书的世界。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 一、为什么要阅读一本书?

很多人下意识会讲,这不是废话么?开卷有益,读书能获取知识、培养气质、陶冶情操、改变命运。既然全是好处,为什么读书的人那么少?每月读1本,一年12本,不算多吧,可惜2021年人均阅读4.76本,而平均数毫无意义,实际的情况是,少数人每年50本+,多数人一年看不完1本。

讲数据不是为了指责或炫耀,而是对于每个个体而言, “为什么要阅读一本书”并非毫无价值的问题,“开卷有益”也是值得认真审视反复拷问的观点。实际上,往往是那些先天的、默认的、不言自明的观念,反而在行到半途成为拦路虎,中年人大概深有感触。

那些关于读书的陈词滥调,每个人都能来上一段,我提几个容易被忽略或者在当下世界尤为凸显的理由。

第一,我们能买到的书都是被筛选过的。随便从书架上拿下1本书,它的背后都躺着100本书的尸体,作者、编辑、出版社、书商一起构建了历史悠久和经验丰富的筛子,确保这场残酷比稿大战的高质量,几十块的售价里不仅包含胜出的1本,也包含失败的100本。而信息时代的筛选逻辑是完全不同的,能够抵达消费者的信息(或知识)都在暗中标记了价格,算法的逻辑不是效用最大化,而是利益最大化,这一加一减之间,读书的价值无形中增大了。

第二,我们生活在政治正确的世界。往大了讲,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在思想领域或者至少在口头表达上,都是左派逻辑,即人人平等、尊重个体、倡导多元文化,这就导致一个后果,世界在不断分裂成细小的单元,LGBT自不用说了,二次元分成***CGN,粉丝也有CP粉和唯粉之别,既然彼此都正确,那么争论就是自然而言的,高知的中产阶级别认为可以置身事外,想想多久没被人当面批评过,大家都在商业吹捧中醉醺醺。信息茧房固然是大数据推荐在火上浇油,而在思想层面依旧是左派价值观在作祟。现代人的世界表面上越来越广阔,实质上回到了“小国寡民,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情况下,阅读就成了脱离孤岛俯瞰全局的唯一手段,毕竟对单个个体而言,指导生活还是需要价值判断和等级排序。

第三,阅读是缩小人际差距的最后手段。资本主义天然带来贫富差距,可以非常笃定地说,当下世界的贫富差距程度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高的。如果世界不发生二战级别的动荡,贫富差距将一直延续下去,人类将逐步演化成两个物种,马斯克、我、我家猫,我和猫大概更接近一些。经济上大概率是永远赶不上了,而阅读是普惠和廉价的,精神上的平等仍然有希望。

有个办法可以间接明白阅读的初心,就是找一个“阅读”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如果近义词是“考试”,反义词是“游戏”,那么大概更务实一些,多读专业类书籍;如果近义词是“旅行”,反义词是“上班”,那么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多读些小说;如果近义词是“冥想”,反义词是“社交”,那么阅读就是自我救赎,多读些哲学宗教人物传记。

为阅读找到坚实的理由,确认个性化的动机,就可以放心出发了。

二、如何选择一本书?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虽然经过筛选,但书还是太多了,如何选择一本书就成了极有价值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显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我讲讲我的体会。

第一,用书找书。无论如何,创世纪总要开始第一步,可以是自己早有计划读的,也可以是随机选择,先读完第一本,接下来一切就可以徐徐展开。《星际穿越》里位于五维空间的书架,实在是诺兰关于阅读的漂亮隐喻,在阅读的第一本书里,可能会对作者引用的其他书感兴趣,然后找来看;也许其中某个观点很有趣,想要进一步了解;当然可以对作者喜欢或质疑,找他其他书或者其对手的书来看;被扉页上某个人的推荐语打动,让你想要了解他;这本书的书评里提到了其他的书,想要更进一步阅读。一本书就是一个有着无数扇门的房间,书与书之间在各个范畴上彼此联系,彼此组成一个高维的知识空间,而在阅读上走过的路,就会变成一张个人专属地图,标题是“XXX的阅读宇宙”,多酷。

第二,问题驱动。好奇心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长大以后,好奇心越来越“没用”,从现实功利角度来看确实如此,但从生命能量的角度来讲,好奇心是驱动内心发动机运转的燃料之一,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理解的“气自华”是,始终对世界好奇的童心与外在的成人形象之间,导致的奇妙反差。带着问题去找书是阅读最本源动机,阅读也是回答问题的最佳方式,找书的过程也在倒逼自己要问对问题,一个好问题本身甚至胜过答案。

第三,读些经典。最近才接受这个观点,契机源于读《坛经》。在当下,无论是大学的推荐书目,还是豆瓣的推荐榜单,里边几乎找不到它,但《坛经》非常有必要去读,我们当下的语言和思想,这本书塑造了相当大一部分。哪怕抛开禅宗思想,只把它当作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汗毛倒竖。你会惊讶于自己喜欢的金句或者某个词,其实源于它;金庸王家卫、毛泽东、王国维苏东坡,这些八秆子打不着的人,他们都从《坛经》借鉴了这么多东西。所以我找到经典的另外一种读法,寻找自己语言和思想的源头,再数一数它影响了后世多少人,和大牛们同读一本书,多有趣。

三、阅读之前的准备工作

打开一本书的塑封,第一步先扔掉腰封,然后把书扔到一边。先做以下动作:

回想阅读这本书的理由,也就是上边“如何选择一本书”的过程,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期待,希望从这本书里读到什么?最好把它写出来。

然后上网查一下作者的资料,他是做什么工作?成长经历怎么样?主要研究什么领域?一共有哪些著作?手里的这本书在他的著作生涯中处于什么地位?他观点的对立面是什么?花不了多少时间,十来分钟就能搞定,但这个动作能让读书的速度至少快三分之一。

这时候可以翻开书了,别着急读正文,先读目录,再读序言,心中对这本书有个大致框架。恭喜你,这本书已经读了50%,之后的正文部分,那些需要慢慢品味,那些快速翻过,心里已经有谱了。这样读书,能不快速高效么?

除此之外,阅读也要讲究环境和心境,临睡在床头最适合游记和散文,身未动,心已远,说不定还能做个异国他乡的美梦;带孩子去游乐场,自然要读小说,找个角落靠在墙上,从现实的庸常抽离,经历未曾设想的生活,灵魂也在游乐场;在书桌前,自然读些严肃的大部头,要拿起笔随时准备和作者辩论,书页的空白就是用来写东西的。

四、阅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阅读和喝酒有点像,自然可以大口豪饮,享受喧闹爽利,也可以独酌细品,两者皆可。个人倾向于后者,毕竟一本书大概率一生只能读一遍,把它吃干抹净是对它最大的尊重。

第一,不要高估自己的记忆力,遇到精彩的部分赶紧记下来,我有过太多次经历,一遍遍地翻书寻找一句话,最长的一次用了3个小时,最后还没找到。记下来不仅仅是未来写作的时候借鉴,更多是充实自己的思想,要知道思考是以语言的形式在进行,作者的一句妙语,可以成为大脑中永久的、通用的、高效的思考原件,大概是你给大脑换个张显卡,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第二,阅读时要保持正念,要始终保证有个超脱的视角,同时观照书和看书的自己,在书对自己蛊惑或者自己对书误读之时,能够跳出来打断这个过程,保持一个彼此相安无事的距离。意识是一个上下翻滚的湖泊,书就像一只外来的大鱼,得让这条鱼和谐的融入,不能让它破坏生态,或者被吃掉。既不能当书的奴隶,也不能让书加持偏见,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第三,阅读也要用敬。要对作者保持敬畏,须知从思想到文字,这是一次巨大的跳跃,写作实质上是思考遍历性的过程,大到表达一个观点,小到一个用词,写作者一定是思考过所有可能性,最终选择了我们看到的这个,这个过程何其艰辛,比如何其艰辛的“艰辛”这个词,我一定是想过“痛苦”、“折磨”、“伟大”、“残酷”、“广阔”等词之后,最终选择了“艰辛”。因此,阅读的最高阶读法是,作者排除掉的其他部分是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写?如果我来写会怎样表述?

五、阅读的产后护理

读完书的最后一个字,是世上最美的时刻之一,纳博科夫这么形容这一刻:那云雾(指代书)是一座山峰,而且是注定要被征服的山峰,在那无路可循的山坡上攀援的是艺术大师,直到他登上山顶,当风而立。你猜他在那里遇见了谁?是气喘吁吁却又兴高采烈的读者。两人自然而言拥抱起来,如果这本书永垂不朽,他们就永不分离。

第一,读完要有评价,不是所有书都适合写成书评,评价的方法可以很多样,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甚至给朋友讲一遍感受也许,目的很简单,就是读完那一刻实在太美了,要给灵魂拍张照。我觉得豆瓣短评很好用,无论是书还是电影,把第一时间的感受留下来,过段时间回看,全都是金句。

第二,要给书做定位,人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每本书都应该被放在这个框架的某个位置,它是某个领域的代表作?还是对其他的补充?在这个领域的排序如何?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它和其他书形成一个共振的场域,不仅是读完了1本书,也是温故了整个体系。

第三,要让这本书始终在场,在场是指它随时随地会被召唤出来,或是寻找信息,或是摘取内容,或是彼此印证,比如看到郑小悠在《清代的案与刑》里描述的,山阳县李毓昌被杀案,就拿出来卜键写的《国之大臣》,两边对照着看,不同作者对同一个案件描述的不同,非常有趣。

余华最近在节目上说的一段话特别好:这个社会美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分享一份,但这个社会丑陋的部分,我们也有一份,所以这个社会中的所有的弊病,大家都用一份。永远会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总是认为,这个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是你们造成的,不是我,而我是来监督你们的,好像是后边的海浪批评前边的海浪,把村庄给淹了。

我一直都是这个观点,但大师就是大师,汉语就像他的军队,指哪打哪,百发百中。

怎样让世界更美好?去阅读一本书吧。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0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