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工作计划2022,幼小衔接工作计划2022版!

昨天吃早餐时刷朋友圈,看到妞姐写的散文诗:

为什么黑云藏着白云

白云藏着蓝天

蓝天里藏着太阳

一旁吃早餐的冲哥听我念完,竖起大拇指说:“写得好!”

我跟冲哥调侃:“哥哥,要是你看到满天乌云,你大概率是在想:因为有太多小水滴聚集在一起所以才形成了乌云,如果空气承载不住水滴的重量,就下雨了。对吧?”

冲哥哈哈大笑:“对呀,我就是会这么想。”

嗯~这就是你写作文要憋字数的原因。

晚上我又接到了饼哥的电话,他跟我说:“冲妈,写作业让我好痛苦啊!”

饼哥的机械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储备量都很在线,幼儿园的最后一个学年,我对他的书写要求也有提升,家里也有让他练字,他的“痛苦”肯定不是来源于“我不会”。

果不其然,接下来在跟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小伙子其实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都在第一梯队,但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写作业时想着玩,玩的时候又被爸妈催着写作业,这才是他“痛苦”的来源。

上面两位一年级小朋友都是跟我相处了2、3年的蒙娃。

我自家的蒙娃也已经三年级了,所以进小学后大概率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要怎么做出才能升级打怪我已经基本上心里有数了。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我作为一个小学生家长和蒙氏园老师,关于幼小衔接的心得体会。

现在执行的是双减政策,幼小衔接是取消了还是更隐蔽了,我一无所知。

但在三年前,幼小衔接还是光明正大存在的,听说有的幼儿园一到大班,整个班的孩子就不见了,都为“可怕的小学”做知识和能力储备去了。

那具体需要储备的到底是什么呢?

识字、拼音、书写、基础运算

以上四种,家长们都大概了解了必要性,有跟随孩子的年龄和特性逐步开展的,也有提前一年开始让孩子针对性练习的。

我不赞同过度内卷,但我赞同适当启蒙。

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评价很大程度还是会依赖成人。

这也就意味着成人的评价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定位:我是一个好孩子吗?

我们当然可以在家庭里放弃唯分数论,努力营造多维度、多元化肯定孩子的氛围,但学习成绩好绝对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孩子做的这些识字、拼音、书写和基础运算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保守估计,一年的老本是可以吃的。

但这些,只是露出水面的能力,是孩子进了小学之后一段时间内保持优秀的充分条件;

如果孩子在进小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到以上四种能力的专门训练,他会慢一点,但并不会一直落后。

保持优秀的必要条件是:自理能力、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时间规划能力

自理能力

小一时,不少孩子因为不敢跟老师说要去上厕所而憋尿,甚至从源头解决问题:干脆不喝水。

一整杯水带去,再给你一整杯带回来。

这类小朋友,通常幼儿园时期喝水是靠家长和老师催促的,有些甚至是靠家长拿起水杯怼到嘴里喂的。

培养喝水习惯,请参照“好好吃饭、好好喝水、认真听讲!”你跟孩子分别时也这么说吗?

还有一部分孩子,学期进行到一半,书本已经全部重新买了一轮。

丢三落四不是他突然习得的什么坏习惯,也不会是随着年龄增长就自然消失的阶段性习惯。

如果你不想为此头疼,甚至引发亲子矛盾,培养自理能力从幼儿园开始。

孩子绝不是出门只需要带自己。

跟他一起做计划,列出需要携带的物品清单,口头协助他一起收整,这些日常中的细节培养都有助于他的自理能力形成。

专注力

听说饼哥一开始进小学时,屁股是坐不住的。

这个很正常,孩子的专注能力差不多是年龄的3倍。

这也就意味着,7岁的孩子能全神贯注20来分钟。

在儿童之家时,一份数学工作他能够专注30分钟左右。

为什么在幼儿园反而专注的时间更久?

因为他需要认真看完我的示范,然后自己操作,在操作中去感受我示范的步骤,并运用在他自己的工作当中。

这个过程中推动他的是主动思考。

但小学不一样,思维的主导者变成了老师,孩子们变成了跟随者。

所以饼妈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不要想自己脑子里的事,跟着老师的话想老师说的事。”

这个方法饼哥自己实测有效。

这就是主动思考的魔力!

能让这个魔力发挥更大效用的方法是:预习!

儿童之家每天都有晨圈,这个时候基本是以老师为中心的。

跟孩子们一起讨论的时候,你知道哪部分孩子是眼睛空洞小动作不断的吗?

是那群对即将要讨论的内容一无所知的孩子。

不管他平时的表现聪明与否,完全的未知和因为年龄限制而不够敏捷的思维速度导致他难以进入学习状态。

逻辑思维能力

三年级以前的数学涉及到运算的部分真的很简单,相信绝大部分家长的能力都可以辅导。

难点在哪?

难在孩子好像不理解题意。

所以数学题其实是不仅仅是数学运算题,它还是道小型的阅读理解题。

比如一道2年级孩子的题:

小明今年5岁,明年小明妈妈年龄就是小明的5倍,请问小明妈妈今年多少岁?

成人看一眼答案就出来了:(5+1)x5-1=29(岁)

如果你直接写出这样的算式,大概率今晚就得跟你或委屈、或暴躁或崩溃的孩子耗一晚上了!

咱们需要跟孩子抽丝剥茧地从已知条件开始推论:

小明今年5岁,那明年他几岁呢?

通过已知条件“明年小明妈妈年龄就是小明的5倍”,那小明妈妈明年几岁呢?

知道了小明妈妈明年几岁,那她今年几岁呢?

做这样的题需要的就是逻辑思维能力。

孩子需要能够解析问题,然后拐个弯去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花钱的方法是:上一些关于逻辑思维培养的课程;

不花钱的方法是:亲子聊天。

用“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你有其他的看法吗,为什么?”、“你觉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这类必须要求孩子动脑的问题激发他日常思考因果关系。

时间规划能力

饼哥说写作业很痛苦,我问他是不是因为没有时间玩,他说是。

跟饼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虽然作业不算少,但确实不至于“没有时间玩”,而是他拖着不愿意开始。

这个行为背后指向的原因是:没有时间概念!

早晨,我叫孩子起床,叫孩子吃饭,催孩子出门上学;

放学后,我叫孩子吃晚餐,我催孩子写作业,我催孩子赶紧洗澡上床。

这些事明明是孩子的,但因为我的催促,全都变成了我的事,孩子哪来的时间概念?

放学了,孩子需要知道以下7件事:

1、距离上床时间还有多久?

此处上床时间是固定的。

2、我完成我的作业需要多长时间?

3、我的作业完成顺序是怎样的?

4、几点吃饭?我在饭前可以玩多久?

5、吃完饭我准备玩多久就开始写作业?

几点必须开始写作业,父母可以说出自己的底线要求。

6、写作业的过程中,多长时间休息一次?一次休息几分钟?

每一份作业时长和休息时长是亲子共同商议决定的。

7、总结:我完成我的作业了吗?有时间玩吗?

如果这个时间规划运行良好,那就保持执行;

如果运行不良,那就跟孩子一起做动态调整,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后再继续保持。

我们可以提醒,可以监督,但要忍住不可越俎代庖。

更不可取的是没完美执行就一顿道德指责:我就知道不能相信你!我就不该跟你商量,你果然是不能控制自己!

要记住:

重点是不断调试找到合适的时间规划,并保持动态平衡。

批评会模糊甚至替换了重点。

理念转换:学习=不快乐?

很多家长以为“快乐的童年”就意味着啥都不要学,随心所欲过六年,这是一个认知误区。

6岁前的孩子有感官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微小事物敏感期、秩序敏感期、阅读敏感期、书写敏感期、社会化发展敏感期。

给处于相应敏感期的孩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获取知识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

更可贵的是,探索知识满足后的孩子会把学习当做一个习惯。

拒绝小学化,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拒绝的不是内容,而是教学模式。

童年的快乐也不是一天到晚“傻乐”。

快乐的方式有很多种,学习就是其中之一。

只是成人容易狭隘地把“学习”理解成“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还用不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教学模式,这才导致了学习的不快乐。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2-6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

儿童是在从操控和探索周围世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

有些家长跟我反映在家教5岁的孩子做数学题,3+5=8孩子很会,但5+3孩子就不会了;

教6岁的孩子做数学题,4+6=10他会,10-4=6就不会了。

这样的孩子不是傻,是因为他的心智还不支持他在大脑中做抽象的逻辑换算。

数学运算也好、汉字也好,这些都是属于人类文明的范畴,不是自然习得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教具,把这些抽象的算式演给孩子看,看得多了,孩子就知道可以用具体的教具操作帮助自己理解抽象的数字要表达的概念了。

蒙氏园的孩子没有专门的幼小衔接,因为识字、拼音、书写、基础运算、自理能力、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时间规划能力,都揉进了日常的每一份工作和相处的点滴里。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必须进蒙氏园,但蒙氏梭利的教育理念值得每一位家长去了解、思考并实践。

说在后面的话:

疫情时代,现实也开始变的魔幻。

比如前脚刚踏进电梯,老师电话过来通知说娃需要居家一天。

我有些头大,但也没那么头大,毕竟跟一个自理能力、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时间规划能力都基本在线的孩子相处,没那么痛苦。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