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2000字,菊与刀读后感2000字左右大全!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我们一直宣称的爱心、仁慈等应该是无价的,付出并不是为了获取回报,所以叫无私的奉献、无私的帮助或无私的爱。但是知恩图报是这个社会宣传的价值观,而且付出的人往往还是会隐藏着得到报答的诉求,虽然有时候比较隐蔽。这个世界上真正不求回报的付出可能并不普遍,所以社会中普遍会存在报恩文化,有恩必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些也是我们从古至今一直宣扬的文化。

无私的爱,对待子女容易实现,因为这是天性,虽然也有养儿防老这样的诉求。对于慈善行为,或者对待社会弱势群体,我们也是宣传无私的帮助,当然我们会利用佛学的因果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也是一种心理所求,但是这种行为对社会终究是好的。

但是对待周边的亲戚、朋友、同事,是否可以做到,就要看施恩的人本身,有些人天性好施,不求回报,豁达大度;有些人就比较纠缠于回报,如果受恩者不报,难免心生怨言,甚至交恶,而且很容易发展成自认为的恩将仇报,关系搞僵。我们社会中的亲戚关系、邻里关系,甚至同事关系,很多会产生以上问题。

所以就会出现这种现象,有的时候看上去很融洽,私底下各种不满和抱怨,又不好意思说明,为了顾全面子,还得继续伪装或者付出,活的很累,有的时候发展成了短兵相接,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活的更累。更严重的,会发展成一种隐性的控制,某某人给“你”了一些帮助,对方会一直存在心里,认为“你”也应该时时牢记,应该对施恩者忠诚,感恩戴德,任其驱使,听其指挥。

有些恩是不得不报的,比如对于国家的恩,这个可以纳入忠诚的范畴;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两种恩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义务,是属于一辈子怎么还也还不清的,当然也不需要还清。中国文化里面还有个“仁”, 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仁”是排首位的,最起码是“忠”的前提,否则中国有种说法就是“愚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或者必须以爱民的名义,否则被统治者可以反抗,改朝换代。相比日本的文化就没有“仁”, 所以日本没有改朝换代,日本对天皇的“忠”没有条件。而“孝”很少谈条件,虽然也有对父母的教导之要求,“子不教父之过”,但我们宣扬的更多是无条件的“孝”, 所以中国皇权有时候跟父权就结合在了一起,称为皇父、子民,就只能无条件忠诚了。

有些恩是阶段性的,或者可以回报之后扯平的,比如陌生人、城市的邻里,因为相遇都是阶段性的,打交道很少。最难处理的是乡亲、近亲、亲家,付出是义务,不付出是不讲人情,付出希望回报,回报还扯不平,不回报,是不懂情理,就陷入人情的困境,还不清的人情世故。尤其再遇上斤斤计较的人,而且越穷越计较,所以叫穷计较。还有部分长期共事的同事关系也存在这个问题,尤其是上下级关系。

每个得到恩情的人都成了亏欠者,需要报恩,而为了不陷入以上所说的人情陷阱,所以现在人宁愿不受恩,不打交道,或者少打交道,就是不招惹麻烦,也不想背负知恩不报的羞辱。所以人和人之间就会变得很冷漠,互相不亏欠,生活也就变得简单。这是现代社会冷漠的一个原因,最怕麻烦,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简简单单,这也是日本社会给人的直观印象,我们的社会其实也在逐渐向这个方向变化,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何以解之,唯有豁达无心。加措说:人若无心,心自无事。心若无求,人自平安。为善不执,老死不惧,是为清净心。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xiezuo.com/13173.html